到了乌拉街不吃乌拉火锅那就没有意思了 。
乌拉街火锅是满族传统美食,流行于海西女真各地。康熙、乾隆东巡曾品尝火锅美味,大嘉赞赏。乌拉火锅到北京以后,逐渐演变为北京涮肉,由于旗人不许经商,故经营者多为其他民族,以涮羊肉为主。
乌拉街满族火锅的特点是锅大,汤美,涮任何原料都好吃。其汤是用鲜骨熬制,加上海米、紫菜、酸菜、冻豆腐、螃蟹、牡蛎、虾仁、粉丝等。常以白肉(片作刨花状薄片)、羊肉、牛肉入锅中涮食,备有酱油、香油、卤虾油、芝麻酱、腐乳、韭菜花酱供蘸食。食客最后吃饭时,用汤匙在锅中舀起卤汁泡饭,觉得特别够味。乌拉街的满族火锅,是您必须要尝一尝的,乌拉街火锅以白肉火锅为主,菜入锅极为讲究,叫“前飞后走,左鱼右虾,四周轻撒葱花”。经过乌拉街人几代的改进又有了新的定义,乌拉街满族火锅,大体上没有什么区别,只是的火锅汤是各有千秋的,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。
在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。
雾凇岛是松花江上的一座小岛,乌拉街满族镇的韩屯、曾通屯等村落是雾凇最为集中的地方,也是观赏和拍摄雾凇的最佳地。
尤其在曾通村,素有“赏雾凇,到曾通”的说法。
雾凇岛的最佳观赏季节是每年12月下旬到次年2月底。
一,历史原因,从大清至1968年从吉林去舒兰五常必须从烏拉街渡口横过松花江,没有现在金珠这条202国道。而且有水路运输,从吉林三道码头经乌拉街至塔库的小客火轮70年才停运。 二,远离公路.铁路没有企业,没有任何***支撑,经济循环受阻,又没有大城市经济辐射。 三、过去信息不畅技术传播有限其它地方不太会种植蔬菜,现在周边的蔬菜从规模到质量数量都已超过乌拉街。 四,乌拉街人自满自大,过去我去乌拉街长看到有人酒后狂言道:乌拉街谁也不好使!他们以为乌拉街比联合国还大,井底之蛙尽显无异。 五,旅游更难发展,没有名山大川,真正的满族文化已被***搞的乱七八糟。虽然乌拉街人挺能白话,但没有真东西只靠忽悠白搭。
你说的这个乌拉街叫做乌拉街满族镇,简称乌拉街镇位于咱们吉林省吉林市的龙潭区,曾经被清王朝封为“本朝发祥之地”,现在的乌拉街镇只有大概七万多人,但是乌拉街满族镇的满族民俗风情却是十分浓郁的闻名省内外。在这其中更是以萨满教仪式和婚礼最具代表性。除了这些乌拉街还有许多特色美食,像是乌拉街火锅,满族哈依玛水团子、打糕和菠萝叶饼,还有满族凉菜:双色皮冻跟炒肉拉皮。至于为什么说吉林乌拉街是一座曾被遗忘的古镇?我觉得应该是远离公路铁路造成的,游客需要从市区客运站乘长途车一个小时可到。并且没有大企业,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循环就会受阻,所以这样一个地方很难带动起来其他事业的发展即使是旅游业。正所谓一个地方的没落总有一个地方的崛起,没有什么是能够永远长就亘古不变的。世事如此,吉林乌拉街也是如此。以上,希望我的回答会对你有所帮助。
谁告诉你有7万多人,只有三万多人了,你可别埋汰萨满教仪式和婚礼了。现在还有什么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
化工厂,小修厂,造纸厂,四化站,铆焊厂,食品厂,920,街道企业,酒厂,都哪去了?现在镇只是一个破落户了,有投资的往死要钱谁敢来投资?十几年前有投资盖楼房的,结果啥样没把裤衩子赔掉,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。领导是一茬不如一茬,谁管你老百姓的死活,管你什么这个发展那个发展的,都是要面子工程。几十年了镇内还存有一个大企业了吗!。再有镇内路灯几十年了,请问亮过一回吗?
最好是有工程人家能好捞上一笔,这就是发展了。发展自己了。
吉林乌拉街是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,它的存在早于吉林的长春和吉林市,内存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。但现在的乌拉街上这些历史建筑,满目苍夷,杂草丛生,所以说至今这里仍被人遗忘。
为什么说乌拉街是古镇
“乌拉”这个词在满语中的意思是“沿江的城池”,清朝的十二代皇帝中就有五个在乌拉街遗留有战迹、足迹、墨迹。
据查:乌拉街原称布拉特乌拉,是明朝属地。明朝建立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***取“以夷制夷,分而治之”的羁縻政策,因而在乌拉街所在地设立乌拉卫。明代中叶,海西女真势力渐崛,其中乌拉部相继吞并了附近的女真诸部,建立乌拉王国,以乌拉街为都城。1613年,努尔哈赤灭乌拉国,并在这里养精蓄锐,向中原进发,继得天下。因此,清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不久,即封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,尊它为“本朝发祥之圣地”。清顺治十四年,乌拉古城设立打牲衙门,负责向***供奉东北特产,和苏州、南京和杭州一起成为清朝贡品基地之一,赢得“乌拉城远迎长白,近绕松江,乃三省通衢”的赞誉。
乌拉街现状显示确实是被人遗忘
乌拉街至今遗留很多满族民俗和多处文化古迹,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、候府、魁府、白花点将台、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尚有遗迹。不过,现在我在乌拉街上看到的历史建筑大都已经破败不堪,久无修缮,很多都成了危宅和空宅,真是令人痛惜。
乌拉街***寺
乌拉街镇曾有“一街三府四祠八庙”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群。其中的“八庙”已损七座,仅剩一座300多年的***寺了。
***寺大门前面有一块碑,碑后有介绍:***寺是***的礼拜堂,建于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,坐西朝东,大殿是长方形宫殿式的楼阁,北廊5间、南廊3间、对厅3间。正殿匾额正书‘德维教化’。‘***’期间遭到破坏,对厅和南廊拆除。1984年进行维修,北廊辟为讲堂。***寺是乌拉街唯一尚存的寺庙建筑,对研究乌拉街寺庙建筑的风格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。
乌拉街魁府
乌拉街有三府:魁府、后府、萨府。其中魁府位于乌拉街的十字街东,是清代二进四合院建筑。魁府因住在这里最早的主人被本地人称”魁大人”而得名。
魁府是由古青砖建造,山墙顶端的阶梯式建筑尤为古朴之美,遗憾的是房体多为破败不堪 ,外墙有很多现代广告,至今不知保护。
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对乌拉街进行保护,留住这一历史遗迹。